当我们走进华师yh86银河国际潘胜文教授的办公室,潘老师正在为下午的课程做着准备。时间是中午一点整,本不是上班时间,但潘老师已经在办公室里工作起来。干练的短发,有些瘦削但充满精神的脸庞,眼神里的散发着和善与睿智,整齐的衣着,潘老师给人以儒雅之感。就在办公室里,潘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于己——“一步一脚印,我走到现在”
1969年8月,潘老师出生在湖北黄梅的一个小村庄中。和众多农村孩子一样,读书成了改变命运的重要道路,而在高考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上,潘老师并不如意。原本一心想进入安徽财经大学学习经济相关专业的他,被调剂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法商学院(今政法学院),学习自己从未预料到的思想政治专业。当时的华师没有非师范专业,工作也是分配的,潘老师深知自己将会在毕业后踏上三尺讲台。
“很多时候你面临的事情和处境并非自己的预料,要不就坚决地逃离,但要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要不就要学会适应,在逆境中闯出路来。我并不认可以一些学生以没有兴趣等各种原因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眼前的工作,不学好自己的专业,我觉得认真踏实的作风会让一个人终生受益。”
谈到自己的大学时光时,潘老师说出了当时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对于学习思想政治专业的看法。但他对经济学的喜爱并没有因此降低热度,他大学选修了当时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平时也看了很多与经济学相关的书籍。潘老师成为经济学者的道路更像是经历了一次次的弯道,但从没有放弃,反而在弯道取胜。
2001年潘老师获得华师授予的经济学硕士学位,2004年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经济思想史博士学位,2008年12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潘老师选择了感情深厚的母校成为一位大学老师,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2010年被聘为教授。
“一步一脚印,我走到现在,在你们看来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很艰难,但只要脚踏实地,你的知识,你的能力会跟着时间的脚步攀上一个个高峰。”
于教——“大学不是培养专科生的地方”
有一次,潘老师应邀参与了学生的毕业聚餐,一个学生对着他说道:“潘老师,你知道吗,我在毕业实习的时候,连打印机都不会用,你看现在的大学能学到什么东西?”潘老师觉得很愤慨,他委婉地批评了这个学生——“大学不是培养专科生的地方。”
潘老师认为,打印机怎么用,office软件怎么用,相机怎么用等等技能是大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留意并学会的,如果课堂教授这些知识,有限的课堂时间将会被挤占,大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而非一些一线的工作技能。即使打印机开始不会用,但用过一两次之后,学生自然会学会,而思维的锻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
本科生相比于专科生的优势应该在于思维能力,而这种差别最终导致专科学生一开始工作呆在一线,可能这辈子就在一线工作;而本科生可能一开始会在一线学习,但不久后会进入管理等更高的阶层。
“很多学生都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虽然说起来思维能力很虚,但这样一种软实力确实决定了一个人的优势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绝不是死记硬背能够真正学好的,思考,独立的思考,批判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未来。”
于人——“要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2012年的6月16日一大早,潘老师为自己没能为11级学生上完最后一堂政治经济学课程写下一封道歉信。信的最后,他写道:“临别了,老师是一名穷教师,没什么东西送给大家的,只有一句话送给你们:在你们今后的人生过程,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是本老师存活这世上四十多年来的一大人生体会,只要你做到真诚对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你将会万事无忧、快乐无穷!再见了!”
谈到真诚,潘老师提到自己很痛心一些学生受到来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曾经遇到一些学生为了自己的成绩带上礼物来求情,自己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也体会到一些学生满口官腔,很多空话。
“虽然社会确实有一些阴暗面,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但我不希望大学生在大学校园这个环境里变得油腔滑调,变得互相提防,尔虞我诈。至少我认为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不能丢失真诚。当你发现你周围的朋友和你的距离愈来愈远,你就应该思考自己在为人处事中是否做到了真诚。”
关于大学生如何面对社会阴暗面,如何看待公务员热的问题,一直将研究方向集中在垄断和社会公平这一方面的潘老师有自己的见解。他提出,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有时候为了生存确实不得不有一定的妥协,但依旧需要做到有原则,做到一定的真诚。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丢失了真诚和信任,这个社会是绝对病态的,是难以想象的。
关于公务员热,潘老师明确了自己研究垄断并不是在指责任何一个公务员,他并不反对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这是一个整体体制的问题,需要一届一届的政府进行改革。”
采访最后,潘老师寄语道:希望每一届的学生都能够如自己的前辈般优秀。